2017/7/26

實踐被討厭的勇氣

沒有留言:
 

被討厭的勇氣的第二部以教育為題,同樣以年輕人和哲學家的對話討論阿德勒的學說。

尊敬
所謂的尊敬,就是如實看待個人,是一種可以了解他人的存在是獨一無二的一種能力。
不論在你眼中看來是多麼低俗的遊戲,要先試圖去了解那是什麼。然後自己也試試看,視情況偶爾和孩子一起玩;不是陪他玩,而是自己也樂在其中。
我們並不是受過去發生的事情而支配,是藉由「如何定義」那些事來決定自己的人生。
脫序行為
1. 尋求稱讚 →在共同體之中取得具有特權的地位
2. 引起注意 →變成壞孩子
3. 權力鬥爭 →反抗/不聽話
4. 復仇,對不認同這個無可替代的「我」、不愛我的人進行愛的復仇,做對方討厭的事
5. 證明自己無能,不要再對我有任何期望
你因為覺得用語言和學生溝通太麻煩,想盡快讓對方屈服,所以責罵他人
尼布爾祈禱文
「神啊,求您賜我寧靜的心,接受我所不能改變的事,賜我勇氣,改變我所能改變;賜我智慧,分辨兩者的差別。」
教育工作者所應有的姿態教導孩子:「你自己決定就行了。」教導他們:自己的人生、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一切都由自己決定。至於做出決定時所需要的材料 — 像是知識或經驗,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具備的話,可以提供給他。這就是。
學生「尋求稱讚」,進而「引起注意」,挑起「權力鬥爭」目的是為了什麼?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類所抱持的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歸屬感」。也就是不想孤立,希望實際感受到「待在這裡也可以」的感覺。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歸屬感?就是在共同體之中取得特別的地位,不要成為「其他大多數人」。
認同是永無止境的。
 
一個人在宇宙中獨自存活,沒有煩惱的同時,也不會有喜悅,應該會度過平淡而沒有起伏的一生吧。阿德勒所說的「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這句話的背後隱藏了「所有喜悅,也是人際關係的喜悅」這個幸福的定義。
教育的目標是自立
教育工作者該做的就是「提供朝自立發展的協助」

如果能不能愛自己,也無法愛他人;若是不相信自己,也難以相信他人。
由於無法如實接納自己,始終處於不安之中,才會完全只在意自己。
因為給予,才會得到。不該等待「人家給你」,不可以變成心靈的乞丐。
所謂的自立,就是擺脫以自我為中心。我們藉著愛,從「我」之中解放出來,完成了自主,真正地接納了世界。
選擇「為了能討人喜愛的生活型態,就是摸索著該怎麼做才能引起他人的關注,怎樣才能成為世界的中心;是貫徹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型態。
 
所謂的命運,是要用自己的手去打造的。舞動起來,不去考慮未知的將來,也不考慮應該不存在的命運,就只是一心一意與眼前的夥伴舞動於當下。
在所有的邂逅與一切人際關係上一心一意不斷朝著「最美好的離別」去努力。也就是盡可能地不斷努力,當離別的日子到來時,讓自己能坦然接受「與這個人的相遇,共度的時光,並不是一場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 2012. Design by Main-Blogger - Blogger Template and Blogging Stu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