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對上次面試HR問我「你在這間公司工作還未滿一年,你不覺得自己不穩定嗎?」耿耿於懷
- 因為在中學同學的聚會知道有個同學兩份工作也是做了1年多便辭職了
- 還要看到「1/4青年頻轉工 最長做不足1年」這篇報導
(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15-29歲的年輕人總共有1,409,349,調查訪問了525名,佔3.72%,但我想這應該符合最低要求的,可信與否又是另一回事了。裡面的1/4人有這種情況,你說這是多還是少?誰人可以判斷呢?起碼記者覺得這是不容忽視的事。)
讓我從畢業一年、做滿一年後就打算轉工的90後的角度說一說對青年頻頻轉工的看法
正如在「不見出路的香港社會」所說,現在的人很喜歡用最極端的例子去說服你情況有多嚴重,就是那個6年內轉了23份工的男生。這代表香港所有的青年也是這樣嗎?這樣的措辭只會產生恐慌的情緒,文章也沒有提及什麼有效的解決方法。文章只是將不同人物的說法結合在一起來制造現在的青年有多不濟的效果。
對於這篇報導和調查,我想的是他們只是觸及到最表面的現象而沒有探討背後的原因。
文章的重點如下:
1.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總監:現今的青少年缺乏責任感
2. 轉工轉得太頻密,顧主會覺得你jumpy,不會見你
3. 青協調查:大部青年人找工作以個人興趣和滿足感為主,忽略嘗試不同性質工種及有學習和培訓機會的工作
4. 青年缺乏自我認識
5. 學校應教導年輕人如何面對逆境
6. 企業應創新,吸納年輕人入行
最難以理解的是青協調查的結論,以興趣和滿足感選擇工作不是年輕人應該做的嗎?如果他們真的嘗試不同性質工種及有學習和培訓機會的工作,這樣才令他們頻頻轉工吧?
青年缺乏自我認識我是認同的,為什麼不叫學校提供相關的課程呢?不知道現在香港的教育變了多少,但如果是以公開考試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叫學校做這樣做那樣都是沒用的。因為對他們最重要的是公開考試的成績,以吸引學生報讀。學生也未必覺得認識自己重要,直到他們要選科和找工作的時候。所以日本作家上村龍寫了13歲的Hello Work,鼓勵學生要從中學開始就考慮自己未來的工作。而香港的學校有做相關的工作嗎?
叫學校教導年輕人如何面對逆境的效果也不大,我覺得這應該是家長的責任。過於保護,以為把最好的給予孩子,不讓他們受傷就是對他們最好才塑造了現今年青人的態度。而如何面對逆境是很大的課題,是人一生要學習的課題,需要從失敗中學習,並不是上一兩個課程就學會的,而家長的角色正正是從旁指導孩子。
世界已經變了,年輕人長大的環境和六、七十年代長大的管理層已經很不同了。不懂得善用現今年輕人的優勢,最後被逃汰的只是企業。你要聘用的就是這樣的人了,被傳媒批評為沒負責任、經不起風浪的人了,那你會怎樣做?
問題的關鍵是顧主與顧員期望的落差(expectation mismatch),顧主認為我出錢請你們來工作的,無論多苦悶的工作你也要完成;顧員認為我來這樣是學習的,究竟從這一成不變的工作,例如資料輸入中我能學到什麼?雙方有嘗試過這樣的對話嗎?顧主在刊登每一份招聘廣告前有想過擔當這個職位的人有什麼發展嗎?特別是聘用中、低學歷的年輕人。如果我不能從這份工作得到成功,找不到我在那裡的意義,為什麼我還要留在這裡呢?
如果認職者可以很堅定地說出他轉工的理由,請顧主不要認為他jumpy, not stable,因為至少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東西,如果他做了沒多久就要辭職,只是你提供的不是他想要的。顧員有他的責任,但顧主亦應反省自己公司流失率高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評年輕人。
對於這篇報導和調查,我想的是他們只是觸及到最表面的現象而沒有探討背後的原因。
文章的重點如下:
1. 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總監:現今的青少年缺乏責任感
2. 轉工轉得太頻密,顧主會覺得你jumpy,不會見你
3. 青協調查:大部青年人找工作以個人興趣和滿足感為主,忽略嘗試不同性質工種及有學習和培訓機會的工作
4. 青年缺乏自我認識
5. 學校應教導年輕人如何面對逆境
6. 企業應創新,吸納年輕人入行
最難以理解的是青協調查的結論,以興趣和滿足感選擇工作不是年輕人應該做的嗎?如果他們真的嘗試不同性質工種及有學習和培訓機會的工作,這樣才令他們頻頻轉工吧?
青年缺乏自我認識我是認同的,為什麼不叫學校提供相關的課程呢?不知道現在香港的教育變了多少,但如果是以公開考試為主導的教育模式,叫學校做這樣做那樣都是沒用的。因為對他們最重要的是公開考試的成績,以吸引學生報讀。學生也未必覺得認識自己重要,直到他們要選科和找工作的時候。所以日本作家上村龍寫了13歲的Hello Work,鼓勵學生要從中學開始就考慮自己未來的工作。而香港的學校有做相關的工作嗎?
叫學校教導年輕人如何面對逆境的效果也不大,我覺得這應該是家長的責任。過於保護,以為把最好的給予孩子,不讓他們受傷就是對他們最好才塑造了現今年青人的態度。而如何面對逆境是很大的課題,是人一生要學習的課題,需要從失敗中學習,並不是上一兩個課程就學會的,而家長的角色正正是從旁指導孩子。
世界已經變了,年輕人長大的環境和六、七十年代長大的管理層已經很不同了。不懂得善用現今年輕人的優勢,最後被逃汰的只是企業。你要聘用的就是這樣的人了,被傳媒批評為沒負責任、經不起風浪的人了,那你會怎樣做?
問題的關鍵是顧主與顧員期望的落差(expectation mismatch),顧主認為我出錢請你們來工作的,無論多苦悶的工作你也要完成;顧員認為我來這樣是學習的,究竟從這一成不變的工作,例如資料輸入中我能學到什麼?雙方有嘗試過這樣的對話嗎?顧主在刊登每一份招聘廣告前有想過擔當這個職位的人有什麼發展嗎?特別是聘用中、低學歷的年輕人。如果我不能從這份工作得到成功,找不到我在那裡的意義,為什麼我還要留在這裡呢?
如果認職者可以很堅定地說出他轉工的理由,請顧主不要認為他jumpy, not stable,因為至少他很清楚自己想要和不想要的東西,如果他做了沒多久就要辭職,只是你提供的不是他想要的。顧員有他的責任,但顧主亦應反省自己公司流失率高的原因,而不是一味批評年輕人。
【義工|社區服務】想做義工 但無從入手?義工必睇之動植人入門攻略
回覆刪除搵補習
這陣子疫情令大家留在香港,沒法旅遊。Staycation的興起讓大家多一種方法在假日期間打發時間。除了Staycation,大家又有沒有想過做義工?義務工作是任何人志願貢獻個人時間及精神,不為任何物質報酬為改進社會而提供的服務。參與義務工作是體現人人平等、互助互愛、互相學習的精神去表達愛心、關懷、分享的積極行動。坊間有不少義工團體,多到眼花撩亂。有見及此,FlowClass今星期為大家整合了不同的義工網站,一目了然~
補習免中介
如果你認為義工只有賣旗和探訪長者活動,那你便大錯特錯了~FlowClass建議讀者可從「動植人」的方向去思索自己喜歡哪一方面的義工活動。那在進行義務工作時,也能從中得到樂趣。
動:香港愛護動物協會
早前香港出現了一宗高空擲下二十八隻寵物案,令人髮指。此喚起了社會上對動物保護的關注,而背後正正反映了教育不足。香港愛護動物協會最初是由一班志願人士在1903年成立,在1921年開始在社會上活躍起來。協會的服務除了有領養、寵物醫療,更有教育外展工作。他們的理念是動物和人類一樣;是有感覺的生物,同樣能夠感受到饑餓、口渴和痛楚。人類不應該因為動物無法以言語求助,就肆意欺凌與殘害其他生物。協會是香港首間兼顧動物福利各方面的慈善團體,但在他們的營運經費當中,只有1%是來自政府資助,其餘均是由市民的捐款來維持運作。所以,假如有同樣理念的你想成為義工,不要遲疑。
植:綠色力量
全球暖化是近十年全球均密切關注的議題。除了源頭減廢和實行綠色生活,植物在此議題中都佔了很重要的位置。由於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是靠植物來維持平行,有關環保的社區教育和外展活動也不可忽略。綠色力量在1988年成立,由一群香港市民義務創立,專注本地環境事務和相關議題。自成立以來,他們致力推動環境教育,並一直以此為首要工作目標,因為他們相信,「教育」是改變「觀念」和「行為」的最根本方法。協會目前正有不少工作進行中,例如保育計劃、綠化計劃等。
人:義工運動
除了動植物,一談起義工,大家必然聯想到家訪或探訪老人院等。不過隨著時代進步,義務工作不再局限於實體,更擴展至網上活動。自1998年起,義工運動提供一有效途徑,更有系統地在全港推動義工服務。讓社會各界人士參與,貢獻及回饋社會,盡公民責任,最終達致彼此互相關懷、融洽相處。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互相關懷的社會、肯定個人的自我價值、加強個人對社會的歸屬感、善用社區資源。協會建立了一個清晰易用的網站,讓有興趣的人士能輕易地尋找到服務機會。讀者更可以按著服務對象、地區、日期和角色來尋找,令配對的成功率大大增加。
補習社 補習免中介 搵補習 補習平台 補習老師